掃一掃關注微信公眾號
2023-10-07 00:00
來源:本站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華慈善總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鄭功成在2023中華慈善論壇(南通)上的主旨演講
這次論壇的主題是“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特色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作為較早提出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理論命題并在多個不同場合闡述過一些觀點的理論研究者,我認為必須把握好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理論涵義,才可能實現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因此,我今天就如何正確認識中國特色慈善事業講五個“什么”:一是為什么我國的慈善事業要走中國特色道路;二是中國特色的慈善事業有什么樣的含義;三是中國特色慈善事業能做什么;四是發展中國特色慈善事業需要什么樣的條件;五是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應當往什么方向走。
為什么要走中國特色慈善道路?
慈善建立在個人自愿捐獻的基礎之上,個體的慈善活動可以沒有國界,但慈善要成為一項宏大的社會事業,就必須與所在國家的文化相融,與所在國家的制度相融。
一個國家的文化決定其公眾用什么樣的理念、什么樣的行為來行善,一個國家的制度則決定著這個國家的慈善制度選擇及其能發展到什么程度,文化和制度是慈善事業發展的兩個根本條件。
我們中國的慈善文化立足于惻隱之心,強調救急難,奉行遠親不如近鄰,突出家庭保障、鄰里互助、親友相濟,由此可見我們的慈善文化并不是樂善好施就能概括的,它還遵循著倫理觀念,強調由近及遠、由親及疏的行善邏輯,如果慈善實踐背離了這種邏輯關系,就很難得到公眾的認同,也就很難讓大眾參與。
強調國家制度對慈善事業發展的極其重要性,是因為現代慈善早已不是歷史上的有限的、個體的慈善活動,而是社會分工發達條件下的制度化機制,它必然要從屬于整個國家的制度并受相關制度的具體制約。比如,社會主義下的慈善與資本主義下的慈善顯然大不一樣,因為社會主義追求共同富裕,這種理念所要達到的境界遠遠高于扶弱濟困的慈善理念,慈善理念從屬于共同富裕理念,只有融入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才能找準自己的位置,才能發揮其作用。即使是在同樣的資本主義制度下,不同國家因相關制度不同也會有很大差異,如美國的慈善事業確實很發達,歐洲的慈善事業確實不如美國,為什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歐洲的社會保障制度很健全,歐洲的國民通過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生老病死都有保障,社會共享度、社會平等度都很高,而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如歐洲,其貧富差距較大,既有很多富人,也有不少窮人,需要發展慈善事業來彌補法定社會保障制度的不足,并避免底層人民革命。故歐美慈善事業發展差異的重要原因就是社會保障制度健全與否。我們過去多從財政、稅收角度考慮慈善事業與國家制度,沒有考慮社會保障制度因素,更完全忽略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價值追求,這顯然是非常不全面的。
現在我們要考慮文化,考慮社會主義制度,考慮社會保障制度,這樣才能找準慈善事業定位,才能找到他的發展方向。這是第一個問題,即為什么要走中國特色慈善事業道路。
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是什么?
概括一句話,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是打上中國傳統慈善文化與中國現行制度烙印的現代慈善事業。首先要肯定今天的慈善事業不是中國傳統慈善事業,是現代慈善事業,但一定要打上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和現行制度的烙印。因此,要有兩個尊重,尊重現代慈善的共同規律,尊重本國國情,還要實現傳統性與現代性的有機結合。
現代慈善事業有哪些基本要素?應當包括公益、自愿、平等、法治,缺少了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不能稱之為現代慈善事業,這是基本規律,我國也應該遵守這些規律、原則。同時,中國的慈善事業植根在中華大地上,必須充分考慮并尊重我國的國情,我國有著五千年未中斷的文明傳承,前面已經講了基于傳統行善邏輯而傳承至今的中華慈善文化,現行制度更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的是社會主義道路,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制度,明確的是共同富裕目標,還具有有別于國外的獨特社會和國家治理模式。如果再加上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財政制度、稅收制度以及社會治理體系,中國慈善事業需要融入大局中發揮作用的定位就會清晰化。
在兩個尊重的基礎上,還要做到傳統性與現代性有機結合?,F代慈善講組織化,傳統慈善很少講;現代慈善講專業化,傳統慈善主要是融合在公益事業機制中;現代慈善講為非特定受益人募捐并提供服務,傳統慈善恰恰是為特定受益人募捐并為其提供服務;現代慈善還講募捐和服務相分離,而我國的現實是一個慈善組織如果只募捐不服務就很難生存下去,從而將募捐與服務結合在一起。在數字化時代,更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數字化平臺與工具??梢?,如果只講傳統性,我國的慈善事業必定很難發展起來;如果只講現代性,歐美式的慈善實踐必定水土不服;因此,將傳統性與現代性有機結合起來才是唯一正確的道路。比如社區慈善,就不一定非要組織化,但要利用數字化工具;公益組織不能都為非特定對象服務的慈善事業,還應當可以為特定受益人服務,如中國的經典慈善項目——希望工程之所以如此成功,就因為是捐助特定受益人,愛心人士能夠清楚地知道援助的對象是誰并需要跟蹤了解受助對象的情況,這在歐美慈善實踐是絕對不允許的;我國近幾年來水滴籌平臺發起的網絡大病個人求助做得非常成功,募集的資源數以百億元計,援助的大病患者也以百萬計,而政府部門指定的募捐平臺卻鮮有人問津,為什么,還是因為它遵從了為特定受益人募捐的中華傳統,也是如此,張三、李四得了什么病,都很清楚,也是為特定人募捐,捐贈者能夠明了求助者的情況。因此,我對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界定,就是打上中國慈善文化與中國現行制度烙印的現代慈善事業,它需要做到兩個尊重和一個有機結合,唯有如此,才能形塑出中國特色的慈善事業,并在走向共同富裕的大道上發出異彩。
中國特色慈善事業能做什么?
慈善事業無非就是有能力幫助他人的人為有需要者提供物質、精神與服務援助?;谥袊浆F代化全局與走向共同富裕的大局,中國特色慈善事業能夠做什么,我認為可以概括為如下三重效應:
第一重效應是直接參與社會財富的分配。慈善事業屬于第三次分配,我把它叫作“先富幫后富”,就是大家捐款、捐物、捐力,有需要者從有能力者那里獲得幫助,是對財富分配格局的直接調節效應,它可以彌補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不足。不過,這個效應不宜太夸大,因為即便是最發達的美國的慈善事業,個人捐款也只占到GDP2%,在我國現實中遠未達到1%,但它確實能夠起到對財富分配格局直接調節的作用。
第二重效應是對法定的再分配的增強效應。就是對社會保障制度功能的增強。比如,國外的大多數慈善組織實際上是提供養老服務、兒童福利、助殘服務等,類似于我國的社會福利事業,其對困難群體的援助,實質上是對法定社會救助事業的增強。所以,通過慈善組織募集款物、提供社會服務,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將之與法定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協同起來,從而放大了再分配效益,這個功能越來越重要。
第三重效應是創造社會價值。慈善事業建立在自愿捐獻的基礎之上,通過互助利他機制弘揚社會道德,促進社會和諧,需要大力弘揚互助友愛精神,這是慈善事業非常獨特的價值所在,而發展慈善事業無疑極大地促使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得到提升,社群之間的關系也會因慈善而步入良性、和諧軌道。
因此,發展慈善事業就是要發揮其直接分配的作用(第三次分配功能),同時要增強助力社會保障的功能,更要充分發揮其社會及道德價值。在促進精神富裕、在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中,慈善事業可以且應當發揮出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梢哉f,中國慈善事業在這三重效應的發揮中都還有很大的潛力。
發展好中國特色慈善事業需要什么條件?
要發展好我國的慈善事業,需要努力創造相應的環境與條件,但概括起來,主要有四點:
第一是營造有利于人人向善、人人行善的社會氛圍。這里面最核心的是社會的褒獎機制,要讓行善者、讓捐款的企業家光明正大地行善,這個陽光的行善,是能夠得到公眾認同和社會褒獎的行善,這就要有相應的褒獎機制?,F在我們國家公益慈善領域褒獎手段嚴重不足。我曾經在“兩會”建議過,要建立國家、省、市、縣、鄉多級慈善褒獎機制,還要允許社會組織、社會力量來給予慈善家、長期行善的人以社會榮譽和社會認可,還要按照黨中央的要求推進“社會組織的協商”,最好能夠有一批慈善家成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這對于整個社會行善氛圍的營造一定大有裨益,這是第一個條件,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因為國人行善很少考慮過免稅與財政支持,只從惻隱之心、救急濟困,只為了獲得社會認同。
第二個條件是建立并完善相關稅制。稅制很重要,就是對捐獻要減免稅,免稅的力度要加大。像現在的個人捐款,額度限定在個人所得稅基的30%,應當進一步提高這個減免稅的力度。企業免稅通過三年結轉,強度在加大。稅收減免是從正面來促使慈善事業的發展,是對行善者和行善機構的一種褒獎。還要從反面促進,就是通過遺產稅、捐贈稅這些稅種的設置,促使更多的人在他的有生之年把財富做更加理性的安排,除了用于私益也能夠更加理性地用于公益,所以稅制很重要,在我們國家這個方面還要下大功夫。
第三個條件是財政支持。有些人認為慈善組織不應該拿財政的錢,這是不對的,因為慈善組織、慈善事業在很大程度上承擔著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的責任,它與政府職責幾乎保持著同向性。所以,在很多國家,慈善組織通過接受政府財政購買服務,使財政成為慈善組織服務社會的重要財政來源。我國香港地區最為典型,我到香港做過多次調研,發現香港慈善機構的80%左右的資金來源于政府財政,政府財政通過財政撥款實際上引導著香港整個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又借助慈善組織的力量使社會福利工作做得更好。
第四個條件是法定社會保障要與慈善事業有機結合。法定社會保障承擔著實現共享、促進平等與共富的重大職責,是解決人民群眾后顧之憂并提供多方面福利保障的基本制度安排與重要制度保障。人類現代化進程中的客觀事實表明,凡現代化國家都有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凡走向現代化的國家都在建立健全自己的社會保障制度。在這一進程中,慈善事業往往與法定社會保障制度存在著互動關系,當社會保障制度還不足以解決其要解決的問題時,慈善作為社會力量會做有益的彌補,當法定社會保障制度能夠滿足人民福利需要時,慈善往往更多考慮提供社會服務或轉向追求更加寬廣的人類發展議題。我國現階段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夠健全,特別需要發展好慈善事業加以助力,面向未來,也需要慈善事業支撐社會福利事業的持續發展。因此,將法定社會保障制度與慈善事業有機結合起來,是可以相得益彰的正確方向。
綜上,社會褒獎機制、稅收機制、財政機制與社會保障制度協同機制是促進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發展的四個基本條件,都需要大力加強。
中國特色慈善事業往什么方向走?
現在目標應該很明確,就是慈善事業是走向共同富裕的一個很重要的有益的補充機制。但是路徑還不是十分清晰,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發展方向到底在哪里?可能眾說紛紜,但需要凝聚共識。我目前提出的原則導向是如下三個:
第一是發展社區慈善。我認為這是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根基所在,因為社區慈善最符合中華文化由近及遠、由親及疏、鄰里互助、遠近不如近鄰的傳統文化及行善倫理,當然它也要符合現行的制度。同時,還因為國家治理的根基在社區,只要社區工作做好了,只要社區穩定了,社區和諧了,整個社會也就和諧了。但現在我國還沒有很成熟的社區慈善方案,需要探索如何將傳統性與現代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走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中國社區慈善發展新路來。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已經確定開展社區慈善的實驗,希望探索出符合國情、符合不同地區的社區慈善發展的經典、可復制案例。
第二是慈善會方向。從中華慈善總會成立到各級慈善會的成立與發展,其本身就打上了中國制度和中華文化的烙印。各個慈善會都與政府部門、民政部門緊密關聯,既自成系統,又與民政工作相協同,體現了融入全局、服務大局的這個精神。慈善會的特點還表現在既募捐又從事服務,不同于歐美的慈善組織。慈善會系統處在黨的領導下,有著與中國制度相融的治理機制等。雖然還不能說慈善會系統是很成熟的中國特色慈善事業,但慈善會系統作為發展實踐中的相對成功的案例及其呈現出來的不同于歐美慈善組織的特色,表明它是中華大地上的產物,需要好好總結、提煉經驗并進一步完善發展思路,爭取真正成為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旗幟和典型。類似的還有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中國殘聯人基金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他們不似各級慈善會如此系統化,但既募捐又服務的雙重角色、與政府部門的緊密關系及其治理機制都有許多相似性。由此可以獲得的一個基本結論是,我強調的中國特色慈善事業只是基于實事求是原則而對我國慈善事業發展實踐客觀認識而已。
三是成功的民辦慈善組織的探索。如近幾年發展迅速的網絡慈善,也呈現出中國特色。一些辦得不錯的民間慈善組織如愛德基金會、南都基金會、韓紅基金會等,既與歐美慈善組織有民間化的相似性,也與歐美慈善組織存在著一些差異。還有水滴籌利用商業平臺及運作,能夠動員數以百億元計的社會資源援助困難患者,更不是歐美式慈善,但確實對彌補法定醫療保障的不足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從社區慈善,到慈善會系統,再到其他辦得成功的慈善組織形態,我們需要對他們的實踐進行理論的總結和概括,而不是只在歐美的慈善話語體系中找答案。這樣,也許能夠促使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理論越來越成熟,進而助力完善適合我國的慈善政策體系,最終實現中國特色的慈善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當然,也希望慈善會系統多支持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理論研究、政策研究以及相關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