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關注微信公眾號
2023-08-11 00:00
來源:《中國社會報》
社區慈善發展迅速
慈善在社區,古已有之。
社區慈善作為一個政策概念,較早出現在2015年民政部印發的《關于指導村(居)民委員會協助做好社會救助工作的意見》中,其在“協助做好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有關工作”部分提出“大力發展社區慈善”。
2016年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規定“城鄉社區組織、單位可以在本社區、單位內部開展群眾性互助互濟活動”,為社區慈善的開展提供了法律依據。
近幾年來,隨著基層社會治理的推進,許多地方對社區慈善進行了探索和實踐,社區基金會、社區慈善基金、慈善超市、社區慈善社工站等社區慈善載體遍地開花,為我國社區慈善和基層社會治理積累了經驗。
2021年陸續開始實施的《廣州市慈善促進條例》《上海市慈善條例》等地方法規也明確提出推動社區慈善發展的舉措。
如《廣州市慈善促進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可以與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志愿服務組織、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等單位合作,采取在社區依法設立慈善捐贈站點和社區慈善基金、組織社區居民參與互助互濟活動等方式,開展社區慈善活動?!?/p>
《上海市慈善條例》在“社區慈善”專章中規定:“建立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的聯動機制,通過發展慈善超市、社區基金,培育社區慈善類社會組織,開展群眾性互助互濟活動等形式,推動社區慈善發展,促進基層社會治理?!?/p>
社區慈善載體多樣
在各地的具體實踐中,社區慈善的參與主體較為多元,政府、慈善組織、社區居民、社區企事業單位、社區社會組織等都在其中,而社區慈善的載體既有實體的慈善組織,如社區基金會,也有匯集社區資源的蓄水池——社區慈善基金,還有社區資源的流轉載體——慈善超市,以及社區的服務載體——慈善社工站、慈善幫扶站等。
社區基金會是最早承載社區慈善功能的社區慈善組織。早在2008年,廣東深圳桃源居地產就建立了關注自身地產社區公益發展的桃源居公益基金會。2014年,深圳全市進行社區基金會試點,該年被稱為中國的“社區基金會元年”。2014年至2018年,全國社區基金會增速迅猛,之后放緩。
與有“門檻”、有具體組織形態的社區基金會相比,有公募權的慈善組織設立體量較小卻靈活的社區慈善基金,以小資金撬動大服務,推動慈善資源下沉,撬動社區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多樣化、精細化的社區服務是近兩三年來多地發展社區慈善的做法。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1月底,廣州市在各級慈善會共設立社區慈善基金422個,籌集善款超過3000萬元。根據《廣州市推動社區慈善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3)》的安排,到2023年底,社區慈善基金、社區慈善(志愿)工作站、社區慈善項目將在廣州社區實現全覆蓋。
同期,蘇州全市96個鄉鎮(街道)和565個村(社區)建立社區慈善基金,聚集了近5200萬元慈善資金服務基層。成都市則在市慈善總會、四川省紅十字基金會、各社區發展基金會等慈善組織設立了超過1000個社區基金,覆蓋成都23個區、市、縣的城鄉社區。
除社區基金會外,上海的慈善超市在社區慈善發展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2004年,我國第一家慈善超市——長壽社區慈善超市在上海開張。近20年來,經過民辦經營模式創新、探索與實踐,上海慈善超市已從傳統的慈善物資發配等單一運營功能,轉型升級并多元發展至數種運營模式共存的產業化狀態。
目前,上海市慈善超市共有233家,覆蓋了214個鄉鎮(街道),基本實現慈善超市的上?;鶎尤采w,這些散落在上海各個角落的慈善超市正在成為普通市民社區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區慈善的發展路徑與問題
從我國社區慈善發展的路徑看,政府通過政策和資金支持等發揮了強有力的牽引作用,地方行業性組織或樞紐型組織(尤其是地方慈善會)與政府聯動,積極培育并孵化了社區慈善發展的人才、資金、運行機制、服務標準等基本要素,形成了社區慈善發展的“政策介入—行業組織行動—快速發展”的中國路徑,但在不同地方又探索出了嵌入當地社會文化環境的相對獨特的模式,如廣州借助以往較為成熟的社會工作體系發展“慈善+社工+志愿服務”的社區慈善模式,成都通過市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將社區慈善套入基層社會治理發展,而上海則充分發揮其城市優勢將慈善超市打造成為上海慈善事業的一張重要名片。
盡管近些年社區慈善發展得如火如荼,但從整體來看,目前社區慈善發展還存在許多問題:
一是社區慈善的居民動員能力有限。盡管目前社區慈善工作大面上推進較快,但因欠缺居民需求導向的慈善項目,社區居民真正參與其中并發揮作用的不多。
二是社區慈善還處在初始的“建制”階段,資源的橫向聯動和項目內容的縱深挖掘均有待提升。
三是社區慈善的服務能力有待提升。這一方面表現在總體上社區基金會數量少、專業性弱,社區基金普遍規模偏小、內生主動性偏弱;另一方面則體現在已建立的社區慈善載體運行良好率有限,許多社區慈善基金自設立后還未發揮作用,部分政府驅動型的社區基金會在政府資源撤出后獨立生存能力堪憂,面臨“生長痛”等問題。
促進社區慈善大發展
社區慈善是一種慈善形態,通過慈善手段和機制,集聚多種資源解決社區居民和社區發展問題,以達到改善民生福祉、促進社會發展的目的,是社會治理與慈善發展在基層的融合,不僅符合中華鄰里互助的傳統,有助于社會慈心善愛的發揮,也暢通了社會成員參與社區治理的途徑,增進了社會團結,是未來慈善發展的重要方向。
一方面,慈善在社區的落地可以將慈善資源和服務真正遞送至居民,改善居民福祉水平。社區慈善中,從慈善資源聚集到慈善目的實現有著最短的距離,最能直觀體現真實的慈善有效程度和社會參與度,因此也最能“挽救”慈善公信力。同時,社區慈善聯動內外部相關資源,為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慈善實踐機會,培養居民的現代化慈善認知與理性慈善實踐。
另一方面,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慈善融合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居民等多種力量共同參與社區治理,調動了居民積極性,為基層治理打穩了基礎。同時,社區慈善還通過機制設置、項目實施和服務提供等融合了慈善、社區治理和社會保障等措施安排,為準確觀測包括慈善在內的多種治理措施、切實改善民生福祉的效果提供了抓手。
社區慈善不僅包括捐助與募捐等物資的慈善活動,更應包括慈善服務的遞送;不僅包括狹義的慈善,還應將鄰里互助、鄉情回饋等廣義上的、“慈善”本意里的內容計入,發展社區慈善:
首先,應以居民福祉改善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建立良好互動的政社關系,充分發揮政府以及慈善組織各自的優勢,調動、協調社區內外資源,合力提升居民福祉水平和社區、社會發展水平。
其次,應大力培育社區慈善組織,營造更寬松、更有活力的發展環境。通過放寬社區慈善組織的注冊資金、場地限制、認定標準等要求,給予社區慈善組織依循居民需求自我生長的空間;同時,通過支持優質社區慈善組織免稅免檢,鼓勵大型慈善組織服務直達社區或者透過社區慈善組織直接服務于社區居民。
最后,引導、鼓勵發展樞紐型和服務型的社區社會組織。社區慈善發展的關鍵在于資源鏈接和服務提供,善款的籌集可以通過社區基金或基金會實施,但善款的使用和社區慈善資源的調動必須通過大量致力于社區發展的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和服務型社區社會組織來實施。而此類組織發揮作用的關鍵又在于專業人才。因此,大量培養或培訓有專業素養的人才隊伍,并暢通人才成長通道又成為社區慈善發展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