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關注微信公眾號
2023-11-13 16:26
來源:本站
奮斗之火,璀璨奪目,映射于體育競技的精神巖層;上善之水,綿綿而至,融匯于華夏文明的經絡血脈。
10月28日,杭州第4屆亞殘運會圓滿閉幕,中國體育代表團一舉創造征戰亞殘運會歷史最好成績,而杭州也以愛的名義、善的理想展開懷抱,承載了亞洲44個國家和地區近3100名殘疾人健兒的光榮與夢想。
這是一次競技之旅、友誼之旅、美好之旅。熠熠賽場,款款真情,收獲的不僅是獎牌,更有青春的神采與逐夢的力量。賽場內外,“以人為本”“以善為先”的理念隨處可見。精彩的賽事、專業的組織、細致的服務——相同的目標和愛共同鑄就了一道舉世矚目的東方之光、生命之美。
“有愛無礙”的“人間天堂”
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究其本義不外乎兩點:一是自然之美;二是人性之美。
對于亞殘運會全體健兒,他們的“天堂”一在競技場,二在生活處。亞殘運會既是體育盛事,也是人文盛事。所有的善美真情都凝聚在“有愛無礙”四字之中。
為迎接亞殘運會,浙江省杭州市全城完成了14萬個無障礙項目改造提升,旨在“讓殘疾人能去任何想去的地方”。為此還組建了殘疾人“體驗官”隊伍,對亞殘運場館、亞殘運村、交通樞紐等1800余個項目進行體驗,提出意見建議,確保無障礙設施同步到位。
在亞殘運村里,“有愛無礙”體現在近乎360度無死角的“零障礙”細節之中——各競賽場館里的無障礙洗手間可“聽聲辨位”;電梯按鍵上刻有清晰的盲文;賽場內設置專用的無障礙座席;電子身份注冊碼、智能導盲犬、康復機器人、人臉識別技術、低位按鍵、低位扶手、導盲犬專用休息區……杭州市還騰挪出近200輛公交車,將部分座椅換成無障礙裝置,便于運動員出行。
早在亞(殘)運會主辦權落地之初的2020年6月,杭州市政府辦公廳便出臺了《杭州市“迎亞(殘)運”無障礙環境建設行動計劃(2020-2022年)》,成立了領導小組和辦公室,明確牽頭部門,做到職責到人、部署到位。亞殘運會之后,這些無障礙設施仍會繼續留在城市服務殘疾人朋友。
“有愛無障”不止于體育場館,在杭州乃至浙江,無障礙環境建設已深入城市各個角落,更多殘疾人可以安心出門,去想去之處,感受生活的善意與美好。
共同富?!耙粋€都不能少”
殘疾人是一個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的群體;殘疾人事業是一項“春天的事業”;關心關愛關懷殘疾人是一種根植于社會人心的慈善精神和道德責任。生活、康復、教育、就業……關乎著千萬個殘疾人和家庭的幸福指數。
面對浙江312萬名殘疾人的需要,浙江始終踐行著“一個都不能少”的莊嚴承諾,體現著“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擔當作為。如今,194家規范化殘疾兒童康復機構遍及全省,3.3萬名殘疾人享受機構托養、庇護照料服務,殘疾人基本輔具適配惠及15萬人次,全省殘疾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比例達99.84%,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比例逾98%,殘疾人意外傷害保險實現了全覆蓋……
既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浙江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產業優勢,實施“電商助殘”計劃,助力2萬名殘疾人實現電商就業創業。截至目前,浙江勞動年齡段殘疾人就業率達63%,高于全國平均10個百分點……
賽場與生活的“圓夢行動”
在10月27日杭州第4屆亞殘運會女子100米蝶泳S10級決賽中,當22歲的中國殘疾人游泳運動員陳懿單手觸壁的剎那,也是她奪得金牌的時刻。奪金不止于賽場,她也是生活中的強者與勝者。今年,她和殘疾人游泳運動員王杰一道加入“圓夢行動”公益助殘項目,亦成為公益慈善領域的“隊友”。
“圓夢行動”是2021年5月由圓通公司聯合中國殘聯共同發起的一項助殘富殘行動。兩年來,圓通已開放全網5大工種,100多個適合殘障人士及家屬就業的崗位。截至今年10月,“圓夢行動”已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在北京、杭州建立起2個百人助殘基地,開啟“圓夢家園”近7000家,共幫助12300余名殘障人士及家屬實現就業創業。
“圓夢行動”也幫助了不少殘疾人運動員實現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次飛躍。陳懿也有一個夢,她希望能給公司的殘疾人員工開設游泳課,在掌握一門求生技能的同時,也能從運動中收獲快樂與自信。陳懿非常認同“圓夢行動”的理念——殘障人士雖然身體殘缺,但從不缺少夢想、意志和才華。而公益慈善正在為他們的夢想、意志和才華插上更加強健的翅膀。
“小青荷”露“尖尖角”
亞殘運會期間,被社會公眾親切譽為“小青荷”的廣大志愿者付出了自己的熱情、時間和優質服務,令各國和地區的殘疾人朋友真正體驗到了信息無障礙、設施無障礙、服務無障礙的美好感受。本屆亞殘運會集結了1.2萬名賽會志愿者,從人員出行到賽會保障,從飲食住宿到醫療救助,無不以其專業和愛心為亞殘運會保駕護航。
杭州志愿者吳婧說:“一段很棒的經歷,讓我有幸為不同國家的人們提供志愿服務。當我們擁有了相同的目標與愛,就能戰勝各種困難?!?/p>
伊拉克輪椅擊劍運動員阿里·姆納希說:“中國志愿者是最棒的,他們給了我們很多幫助,也因為亞殘運會結下了友誼。想對所有志愿者說一聲‘謝謝’,感謝中國的朋友們?!?/p>
當付出與感恩、贊美與微笑成為雙向的致意,正是人類文明本應擁有的善美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