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關注微信公眾號
2023-06-28 00:00
來源:本站
慈善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對慈善事業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把充分發揮慈善第三次分配作用納入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戰略部署之中。但從總體來看,我國慈善事業發展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相比,呈現出一定的差距。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倳浀闹甘?,為促進新時代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強對先富群體的責任引導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并不意味著全體人民同步富裕,鑒于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發展基礎的差異,改革開放后,我國采取了非均衡發展戰略,形成了“兩個大局”思想。第一個大局是讓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群眾先富裕起來,后富起來的地區和群眾要顧全這個大局;第二個大局是當發展到一定階段,先富群體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幫助后富群體,形成先富帶后富、先富幫后富、促進共同富裕的局面。
進入新時代,我國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這意味著先富群體要顧全第二個大局,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促進共同富裕。從當前我國慈善捐贈結構來看,個人捐贈在總捐贈中不到三成,與發達國家個人捐贈占到七成左右有較大差距。由此可見,我國先富群體的慈善熱情還沒有被充分激發出來,需要引導先富群體致富思源,自覺履行社會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11月在江蘇調研時,以張謇為例引導民營企業家,“張謇在興辦實業的同時,積極興辦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造福鄉梓,幫助群眾,影響深遠,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民營企業家富起來以后,要見賢思齊,增強家國情懷、擔當社會責任,發揮先富幫后富的作用,積極參與和興辦社會公益事業”。 包括民營企業家在內的先富群體應明白,富有愛心的財富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財富,要以兼濟天下的精神,更加主動地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和義務,積極加入到慈善事業中來,以自己的愛心和善行提升自身的社會價值,為促進共同富裕作出應有貢獻。
提升慈善活動政策促進力度
從國際社會經驗來看,慈善活動政策促進力度強弱,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乃至決定著慈善事業發展效果?!吨腥A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從2016年9月1日開始施行,其中第9章用15條專門規定了政策促進措施,如政府的基礎建設支持、稅收優惠、國家土地支持、金融支持、文教宣傳支持、第三人激勵、冠名權激勵與慈善表彰等。
總體來看,慈善活動的政策促進力度仍有提升空間,一些地方和單位對慈善事業的重要地位認識不到位,對愛心企業和愛心個人的激勵不夠,重規范、輕促進,重原則、輕程序,重防范、輕培育,重管制、輕服務,重準入、輕監管,促進政策過于寬泛、缺乏剛性,鼓勵倡導多、具體措施少。對慈善捐贈的稅收優惠力度不夠,并且慈善稅收優惠申報程序繁瑣,捐贈發票“一票難求”的現象比較普遍,據相關部門統計,80%以上的捐贈者未享受稅收減免優惠。
由此可以看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與新形勢新問題新要求相比,還有一些不適應的地方,進一步修訂完善慈善法成為共識,其中在政策促進上,要著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進一步豐富稅收優惠政策。稅收優惠是促進慈善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最有力杠桿,合理的政策可以產生“四兩撥千斤”的突出作用,如比照企業捐贈給予個人捐贈超額部分結轉2年的稅收優惠,將個人捐贈稅前扣除比例從30%提升至50%等,便于有效激發個人和企業參與公益慈善活動的積極性,引導更多私人財富流向公益領域。二是進一步完善慈善活動的配套制度。遺產稅和贈與稅是調節收入分配和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方式,目前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或地區開征了遺產稅和贈與稅。這兩個稅種在我國已討論多年,但尚未開征。相關部門應加快遺產稅、贈與稅的調查研究力度,適時出臺具有中國特色的遺產稅和贈與稅,與個人所得稅相得益彰,引導更多企業和個人投身慈善事業,促進共同富裕。三是積極探索慈善活動激勵回饋制度。把慈善捐贈相關信息依法納入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在評優評先、子女教育、積分落戶、公共設施使用等方面適度傾斜,增強社會大眾參與慈善事業的主動性。
強化對慈善活動參與群體的精神鼓勵
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工作時指出:“樹立慈善意識、參與慈善活動、發展慈善事業,是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道德實踐?!狈e極參與慈善活動的群體通常不注重物質等方面的回報,而是基于道德層面的自我認同,相應的精神鼓勵不可或缺。
當前我國對慈善捐贈者的精神鼓勵不足,社會的慈善氛圍尚不濃厚,公眾輿論對慈善行為的友好度有待進一步提升,有的人甚至認為捐贈者要做好事不能留名,否則就是“沽名釣譽”。發展慈善事業不能保持在“沉默”狀態,需要廣泛普及慈善文化、弘揚慈善精神、宣傳慈善典型,激發社會各界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營造廣泛參與慈善的濃厚氛圍。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慈善表彰制度。建立健全國家、省、市、縣各級協調配套的慈善表彰體系,各地應參照中華慈善獎、全國道德模范、中國好人等重要表彰項目,不斷豐富表彰的種類和形式,拓寬慈善表彰覆蓋面,對積極參與慈善事業的企業和個人及時地進行精神鼓勵,進一步提升其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另一方面,主流新聞媒體要加大對慈善人物和慈善事跡的宣傳力度,產生榜樣的示范和帶動作用,促進全社會關心慈善、支持慈善、參與慈善,激發更多社會力量投身慈善事業。
作者簡介
王高賀,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李若衡,華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2022年度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研究專項“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歷史唯物主義基礎研究”(GD22TW06-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韓倩倩